返回首页

五方正色在古代颜色中代表的地位?

来源:www.nsftxs.com  时间:2023-10-17 17:40   点击:263  编辑:admin   手机版

一、五方正色在古代颜色中代表的地位?

云“衣正色,裳间色,非列采不入公门”。列采指有采色而不贰之正服。由此可知,古时以正色为尊贵,以间色为卑贱,并十分看重衣之纯,贵一色而贱贰采。

青色(天蓝水绿,玄妙生色)

“青,东方色也。木生火,从生、丹。”

青色在五行中对应东方木,含义是生,象征着万物出生、生长之时的色彩。

东汉时期太皇太后、皇太后蚕礼服的服色要求就是青上缥下。

赤色(大火之色,纯而不杂)

“赤,南方色也。从大从火。”

赤色,对应着南方,五行中属火。赤色,也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,意在阳明、热烈。

《礼记•玉藻》记云:“天子素带,朱里,终辟;诸侯素带,终辟;大夫素带,辟垂;……”无论是冠服,还是蔽膝、束带,均以颜色的分别来指示衣着者的身份,其中赤、朱居最高之地位。

黄色(麦穗之金,富贵荣华)

“黄,地之色也。从田从炗。”

《周易坤卦文言》说:“天玄而地黄。”黄色,五行中属土,是古人对大地的印象。《释名释采帛》曰:“黄,晃也,犹晃晃,像日光色也。”黄色又犹如日光的颜色,让人感到开阔明亮。

黄色象征着尊贵与财富,唐王朝建立后将黄色定为皇族御用颜色,开始确立赤黄为皇帝独特的服色。

白色(本元之光,纯洁圣象)

“白,西方色也。阴用事,物色白”

白色,对应西方的金。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白,从入合二。”古代小篆“二”的写法,象征天地之间,入是指日光进入天地之间。所以白字的造字本意,取阳光洒落于天地之间的景象,看似素洁,背后引申的内涵却很深广。

商朝崇尚白色,“殷人尚白,大事敛用日中,戎事乘翰,牲用白。”并且将白色的龟甲和骨版用于占卜。

黑色(火熏之碳,不知深浅)

“黑,北方色也。火所熏之色也。”

黑色,对应北方之水。古人观察到,大火燃烧之后形成黑炭,据此造出“黑”字。《释名》曰:“黑,晦也,如晦冥时色也。”黑给人的视觉比较昏暗,不透亮。水的颜色深沉也会产生晦暗,比如深沉的大海,就因其“水黑如晦”而得名。

秦尚水德,黑色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,“郊祀之服皆以袀玄”。皇帝常服“玄衣绛裳”,即黑色上衣和深红色下衣,亦以黑色为主调。

中国古代服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,在服饰的色彩上,强调本色并渗透了严格的阶级尊卑观念。以“五彩正色”为基调的中国传统服饰色彩,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独具风采的一面,更体现出中华民族久远灿烂的文化传统和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。

二、古代朝服衣冠等级?

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:三品以上紫袍,佩金鱼袋;五品以上绯袍,佩银鱼袋;六品以下绿袍,无鱼袋。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,仍按照原品服色。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,其官衔中必带“赐紫金鱼袋”的字样;州的长官刺吏,亦不拘品级,都穿排袍。这种服色制度,到清代才完全废除,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。清代官服原则上都是蓝色,只在庆典时可用绛色;外褂在平时都是红青色,素服时:改用黑色。

隋统一全国,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,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。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,帝王将相各服其服。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,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。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,博采众长,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。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,审美观念的独特,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,幞头形制富于变化,品色衣形成制度,胡服颇为流行,女服色彩艳丽。五代十国享祚日浅,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,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。

宋代崇尚文治,冠服制度渐趋繁缛,也曾经多次修改。但与唐代相比,款式缺乏创新,色调趋于单一,有向质朴、洁净、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。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,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、紫衫、毛衫、葛衫、鹤氅等。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,大多上身穿袄、襦、衫、背子、半臂,下身束裙子、裤。其面料为罗、纱、锦、缕、毅、绢。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,其质地多见罗纱,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。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,有六幅、八幅、十二幅不等,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。南宋时期,“服饰乱常”,也尚北服。

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。其服饰既袭汉制,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;又推行其本族制度,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,夏戴笠,冬服帽。元朝初建,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。蒙古族的衣冠,以头戴帽笠为主,男子多戴耳环。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。蒙、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。

朱元璋推翻元朝,建立大明帝国后,先是禁胡服,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:衣冠悉如唐代形制。明朝的皇帝冠服、文武百官服饰、内臣服饰,有祭服、朝服、公服、常服等名目,其样制、等级、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。一般男子服饰,以袍衫为主,形制多样,儒生文士则以襕衫、直裰为常衣。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、袄、霞披、褙子、比甲、裙子等。

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。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,有朝冠、吉服冠、常服冠、行冠、雨冠等。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。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、汉服饰并存。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,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。清代中期始,满汉各有仿效,至后期,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,甚至史书有“大半旗装改汉装,宫袍截作短衣裳”之记载。

三、古人用青丝指头发,而头发是黑色的,那是不是说在古代黑色有时候用青色表示?

青丝在古代的代表意思有几种:

1青色的丝线或绳缆;2.指马缰绳;3.喻指黑发(青,上古的时候指黑色。《尚书》中的《禺贡》篇中说:“厥土青黎。”意思是说,那里的土是黑色的。后来,人们就用“青丝”比喻头发,也就是黑头发。)4.借指妙龄少女;5.指琴弦;6.借指垂柳的柔枝或其它植物的藤蔓;7.借指初生的韭菜;8.指用青梅等切成的细丝。

你说的青丝在上古时期应该是一个黑颜色的称呼,后人们可能就将它比喻成头发的代表词。

四、古代为什么用绿色来形容女人的头发?

古代用绿色来形容女人的头发,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: 第一,古人认为,有三种颜色,有时是不太好区分的,就是“黑”“青”“绿”。

绿淡一点就是黄,深一点就是青,也叫墨绿,墨绿已经接近于黑色了。正因为如介于“黑”和“绿”之间的“青”,既可以指绿色(如“青草”),也可以指黑色(如“青丝”),青还可以指蓝色,如“青天”。我认为正是因为“青”的桥梁作用,使古人有时在“黑”和“绿”之间划了等号。第二,农村鸡、鸭等家禽的黑色的羽毛。当它们身上特别干净、全身油光水滑的时候,那些羽毛,在某个角度下,就会呈现出熠熠发亮的绿色,换一个角度又变回了黑色,角度不同,颜色不一样。也就是说,家禽黑到极处、净到极处的羽毛,是可以呈现出绿色的。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这一神奇的变色效果,毕竟可能人发和鸟羽的结构有所不同吧,但这并不妨碍古人把平时的生活经验用到文学作品里,用“绿”来形容美女头发之干净黑亮,文学本身就是兴寄的艺术,谁说不能变通一下呢! 头发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,主要用于保护头部。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,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,还可以帮助头部汗液的蒸发。一般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左右,在所有毛发中,头发的长度最长,尤其是女子留长发者。有的可长到90~100cm,甚至150cm,但一般不会超出200cm。头发的颜色一般是由基因决定的,常见的有黑色、金黄色、棕色及红色等。当人类老化时,头发通常会变成银白色。由于种族和地区的不同,头发有乌黑、金黄、红褐、红棕、淡黄、灰白,甚至还有绿色和红色的。还可通过染发将头发染成多种多样的颜色。科学研究证明:头发的颜色同头发里所含的金属元素的不同有关。黑发含有等量的铜、铁和黑色素,当镍的含量增多时,就会变成灰白色。金黄色头发含有钛,红褐色头发含有钼,红棕色的除含铜、铁之外,还有钴,绿色头发则是含有过多的铜。在非洲一些国家,有些孩子的头发呈红色,这是严重缺乏蛋白质造成的。

五、春夏秋冬在古代对应的颜色?

春天:绿色,嫩绿、草绿、配合五彩缤纷的花朵的颜色。

夏天:湖蓝、天蓝、柠檬黄、配合热带植物橄榄绿等颜色。

秋天:土黄、中黄、赭石、配合一些成熟的颜色等等。

冬天:白色、淡蓝、配合少量群青和深蓝或者深绿都可以。

六、古代的颜色都叫什么名字?

古代颜色称谓大全

妃:古同“绯”,粉红色。杨妃色 湘妃色 粉红皆同义。

胭脂:1,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。2,国画暗红色颜料 。

丹:也称朱砂、铅朱、 朱色、 丹色、比大红活泼。

彤:赤色

茜:茜草染的色彩,呈深红色

赫:深红,火红。泛指赤色、火红色。

嫣:鲜艳的红色

炎:引申为红色。

赤:本义火的颜色,即红色

绾:绛色;浅绛色。

酡颜:饮酒脸红的样子。亦泛指脸红色

橙:柑橘的黄色。

缃:浅黄色。

昏:形容天色、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

栌:一种落叶灌木,花黄绿色,叶子秋天变成红色。木材黄色可做染料。

秋:1,中常橄榄棕色,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,且稍稍绿些。2,古以秋为金,其色白,故代指白色。

柳: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

沈:深绿

碧:鲜艳的青绿色

翠:1,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。2,翡翠宝石的颜色。

缥:绿色而微白

艾:艾草的颜色。偏苍白的绿色。

靛:也叫“蓝靛”。用蓼蓝叶泡水调和与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。呈深蓝绿色。藏:蓝而近黑

藏:蓝里略透红色

黛:青黑色的颜料。古代女子用以画眉。

绀:纯度较低的深紫色

苍:即各种颜色掺入黑色后的颜色,如苍翠、 苍黄、 苍青、 苍黑、 苍白

缟:白色

素:白色,无色

霜:白霜的颜色。

莹:晶莹洁白

玄:赤黑色,黑中带红的颜色,又泛指黑色

缁:帛黑色

黧:黑中带黄的颜色

黎:黑中带黄似黎草色

黝: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。

黯:深黑色、泛指黑色

七、古代绶带颜色和等级?

古代印绶有四个等级:三公为金印紫绶,九卿及二千石官员是银印青绶,二干石以下是铜印黑绶,四百石及其以下是铜印黄绶。

古代官印佩带于身,绶即系印纽的丝带。官阶不同,制印的材料和绶的颜色与织法不同。古代用以系佩玉、官印等,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,紫绶比较显贵。佩带金印紫绶,以示身份高贵。

出处与详解:

1、印信,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。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,佩带在身。

①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梁持守头,佩其印绶。”

②《旧唐书·裴度传》:“带丞相之印绶,所以尊其名;赐诸侯之斧钺,所以重其命。”

③明 冯梦龙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一回:“(楚)平王遗鄢将师为使,驾驷马,持封函印绶,往棠邑来。”

④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四回:“﹝兖州府﹞连忙委了本府经历厅,到峄县去摘了印绶,权时代理县事。”

⑤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五回《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》:请刘璋收拾财物,佩领振威将军印绶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相关评论
我要评论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上一篇:返回栏目
热门图文